9月28日讲座 中亚地缘政治、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系列讲座

作者: 时间:2017-09-25

中亚地区是我国西部周边重要邻区,是欧亚大陆上处于关键战略位置的地缘空间。在中国古代传统地域观中,中亚地区涵盖于相对含混的广意“西域”概念之中。其与中原王朝及古代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互动关系,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有些内容融入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众多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也往往将包括今天中亚地区在内的“西域”作为广袤活动空间和多元文化背景,故自古有“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之说(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受到欧洲文化强大影响的中亚地区更是对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和国的统一与反分裂斗争等)施加了特殊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给中亚地区带来了18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格局巨变,其结果是原本被长期压制于以莫斯科政治文化中心的地区性社会因素空前活跃。这对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带来了空前机遇和严峻挑战,并为中国冷战后外交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个以接触、对话、合作解决历史问题和实现稳定发展条件的实践空间。目前,中亚地区各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各种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对外经营有利周边环境的最成功方向之一。这既基于中央政府一系列对中亚外交战略的有效实施,也得益于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智库对冷战后中亚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针对性成果。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亚各民族曾通过交流与合作,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繁荣贡献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中国领导人关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又预示着中亚地区将成为这一世纪工程的核心段与枢纽区。历史上形成的不同质文化、中亚各民族国家独立建国以来各种被激活的社会因素、全球化进程深化引发的力量失衡和极端主义抬头等问题,都构成了在这一地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解决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前提,这也是中国中亚学界为“一带一路”建设规避风险和成功国际合作应承担的历史任务。通过系列讲座形式使更多年轻学者和学生了解必要的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知识和当今基本情况,势必有助于为未来从事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涉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信息储备、学术逻辑和观察视角。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本系列讲座拟分为以下五讲:

一、《中亚学概论》——介绍世界学术史框架内的中亚学沿革及其进入中国学术体系后的发展过程、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

二、《中亚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未来》——与学生共同尝试以地缘政治视角观察中亚地区形势的基本变化路径和未来走向,从中归纳出研究当代中亚诸问题的一般性规律和最基本方法;

三、《中亚地区民族、宗教与极端主义问题》——以地区稳定与中国西部安全为基点的中亚地区文化因素分析,对威胁中国西部安全和中亚地区稳定的极端主义现象作历史考察和学理分析;

四、《上海合作组织:新型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各国合作解决安全、经济、发展问题地区实践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地区倡议》——中国大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路径与中亚各国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面临利益关切、战略共识与阻力风险。

讲座人:许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亚地区安全、中亚地缘政治、上海合作组织等问题研究。出版并发表多部专著和大量文章,被誉为中亚区域研究的权威专家。

本系列讲座拟分为以下五讲,讲座时间如下:

一、《中亚学概论》,9月28日19:30-21:00

二、《中亚地区民族、宗教与极端主义问题,10月26日19:30-21:00

三、《上海合作组织:新型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11月30日19:30-21:00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地区倡议》12月28日  19:30-21:00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